你的位置:首 页 > 营销洞察

回到首页

电商白牌怎样完成品牌升级?

分享到

2025-11-21

上周电商圈子里的几位老板找我去开了一个研讨会。会上他们提出了一个2000万魔咒的现象——不管你做的是什么品类的电商,流量费用花到2000万的时候,增长一定会陷入瓶颈。这个时候就算是电商老鸟,同时精通传统货架电商和直播电商,熟知各种正统或者邪修的运营手段,也无能为力,你能明显感觉到增长已经碰到了天花板。


这个问题的本质很简单,

平台的红利周期过了


这里说的平台不光指现在的短视频平台或者以前的淘系传统电商。所有的流量平台,都有早期红利。再往前倒推40年,40年前的传统媒体,尤其是电视广告,也有早期红利。平台早期红利有三个特征:

01 流量成本特别低


02 同行竞争特别少


03 平台或者市场的商品相对不多

上个世纪八十年代,第一批投电视广告的品牌,比如水獭牌雨伞,燕舞收录机没有不成功的。那个年代不需要策略,只要不怂,敢第一个吃电视广告的螃蟹,就能赢家通吃。

fDK2augME.png

86版西游记收视率89.4%。在这个时段投广告是什么概念?如果换算成电商的到达率或者点击率,你就懂多么可怕了。在商品相对匮乏的年代,精准度是不重要的。当时一个品牌花40万广告费,算通货膨胀就相当于现在只花了5000万就可以做到全国家喻户晓了。这种红利放在现在是难以想象的。


后来红利就没了,因为电视台发现电视广告既然能给品牌创造这么大效益,广告费必须水涨船高。同行也发现投电视广告回报太高了,也跟进了。渐渐地投广告的品类越来越多,平台里的商品也越来越丰富了。


这个时候对汽车品牌来说,分走消费者注意力的不只是另一条汽车广告,在有限的广告时段,麦片、饮料、服装、房地产等广告也会来抢夺注意力。所以,到了2000年,一大批猛砸广告的白酒和保健品品牌都开始走下坡路了。
这个底层逻辑和规律放在互联网时代也一样。电商平台为了吸引商户入驻,流量成本都是极低的,甚至还有大量的自然流。所以最早入驻电商平台的品牌,哪怕在线下毫无知名度,都享受到了红利,成为了平台品牌。以前叫淘品牌,现在叫抖品牌。当红利期过了,自然流消失殆尽,包括同行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品牌都来抢流量、分走注意力甚至生意,增长就到头了。

2.png


怎么破局呢?

有的老板在不断迭代电商运营技术,甚至粗暴地把直播卖货延长到了18个小时以上,但边际效益断崖式下滑。

当同行都会骑马的时候,你需要的不是一匹更快的马,而是一台汽车。这台汽车就是白牌向精致品牌升级


首先定义一下什么是白牌?

产品和传播高度同质化,只能打价格战的品牌,就是白牌。

1.png


不管在红利期活得多么风光,红利期过了,最快走下坡路的品牌就是供应链没有优势,只知道搬运链接的品牌。这门生意实在没什么壁垒——竞争对手只要能找到供货链接,就能降价来和你PK。


这个道理不只是品牌方,连很多直播带货的网红都明白,都通过建厂、收购产业上游原材料企业或至少租赁产线来布局自己的供应链。这不只是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,也是跳出大路货陷阱,研发有竞争力产品的必选项。

但是第二条传播的同质化却是困住电商白牌升级的最大的枷锁。现在的电商运营对内容的理解纯粹是素材思维


什么叫素材思维?说得难听一点,不考虑自身品牌和产品来构想创意内容,纯粹参考历史数据的表现来做低质量的抄袭。除了抄袭视频广告分镜,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抄袭文案架构。


以下几句模块化的文案你是不是听得耳朵都快生老茧了?

这么好的某某商品,你买不起,我们卖不掉……

你要求这个,我们做了某某方面的改进,你又要求这个,我们也做了某某改进……


类似的模块化的文案不是抄袭同行,会玩的都是跨品类抄袭别的品类头部的范本。卖零食的可以抄袭卖纸巾的、卖电器的。当然,平台也没闲着,会给你推送优秀案例,至于这是给你参考还是鼓励抄袭,懂的都懂。当然,同一个结构大家抄多了,数据表现就会很难看。没关系,再抄数据表现好的新结构。当然,可以抄袭的不只是文案,还有画面分镜。


当这种把戏消费者看多了,对这类品牌是不会心存敬意的,直接把这类文案抄袭热门结构,画面粗制滥造的品牌统统归类成白牌。既然白牌的品牌调调都差不多,那就只能比价格了。而坚持这种打法的顽固派也有自己的说辞,就是以前这么干成功过。


流量红利期,这么干当然行。电视广告的红利期,重点也不在于内容。当其他绒线品牌没有投入预算,你别管恒源祥叫出羊羊羊的广告有多么粗糙,已经赢麻了。流量红利早期,重点是下场抓住流量,内容粗制滥造并不重要。白牌总比不知名品牌好卖。80年代的电视广告也一样审美堪忧,但00年以后,各行各业都下场了,广告从策略到内容制作的水准都上去了,没办法被同行逼的。

3.png

既然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,破局的思路也就清楚了——做基于品牌定位的,画面和文案质量上乘的内容,并且通过重复投放加深用户印象。
什么叫质量上乘的内容,最基本的标准是:同行无法抄袭,不只是抄袭你的文案和画面成本高,不符合它自己的产品特点,更在于你的内容太精致独特,让用户印象深刻并心生敬意。同行只要敢抄袭,一定会被全网骂死。你什么时候见过五粮液抄袭茅台的广告?宝马抄袭奔驰的广告?除了品牌核心联想不同,产品不同,真正的品牌要脸面的,抄不了。


可能有人不同意,我见过那些大品牌也做过很低级的格式化的画面粗糙的卖货广告,好像也挺成功。那是因为像康师傅、五粮液、麦当劳这些品牌在非互联网时代已经成功过。消费者在心智上已经认可他们是精致品牌,这些精致品牌的叫卖内容和精致内容是分开的。贵族吃大排档只会被认为是体验生活。贩夫走卒吃大排档会被视为日常。白牌走向精致品牌就是贩夫走卒向贵族的升级。


当然,贵族也好,精致品牌也好,不代表昂贵奢侈。麦当劳并不昂贵,但作为品牌是精致的,这就是白牌和它的差距。也是相似价位和品质的前提下,消费者会选择精致品牌的根本原因。

当然,知道这个道理简单,但做出改变是很困难的。

第一个困难  品牌负责人在认知上的改变:你让一个用作品量来跑数据的人,让一个习惯看素材数据,用AB测试迭代低成本内容,直接拿反馈结果的人,鼓起勇气减少作品量,投入大成本做精美内容,对他来是反常识,反互联网精神的。


第二个困难 对营销内容复古的误解。做精致内容不代表做成传统广告,去投传统媒体。流量还是在互联网,传统广告的横屏表现并不适合竖屏的手机,节奏也不适合短视频传播。但是精致在短视频时代是可以升级的。不管是来自传统广告公司,还是网红大V自己的制作团队,还是创意热店小工作室,我们是能看到大量的优秀创意让新品牌在新媒体脱颖而出,甚至让老气横秋的品牌重获新生。


第三个困难 人员架构的调整。抄袭拼接素材的内容运营团队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转型,制作精致内容的。


要解决这些困难也不复杂:认知不够,没勇气大改革就拨少量预算试错,自己干不了就外包。真正的困难只有一个——能否像当年吃到平台早期红利一样勇敢,比同行早走出这一步。

版权©上海尚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- 保留所有权利

沪ICP备16047570号-1